当前位置:海棠情欲>情欲小说>哑幕十四行> 第2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2 / 2)

小心把深红豆误判成黑豆,卢卡斯会用放大镜向他演示,对比两者表皮纹路的差异。倘若统计后豆子总数量缺失,老师会要求他的学生检查桌缝和口袋,过程中出了差错就得从头再来。

这让江奕学会了十进制,更好地辨别颜色、捕捉细节,并深刻认识到误差的重要性。

而当混合豆变成纯黄豆。

他要做的就是将它们按大、中、小分级,计算各级占比。他学会耍小聪明,自制钻孔铁罐作为筛网,摇动让豆子逐层掉落。显然,这个方法不是很管用。

手动分好后,他借天平和砝码称量每级黄豆的重量,用绳结记录比例。有一次,他误将“中豆”计入“大豆”,卢卡斯不得不为他标注临界值:7以上为大,5以下为小。

这让江奕直观理解了比例和分数,建立尺寸量化标准,并在工具使用方面得到初步的训练。

某个阴沉沉的周六,卢卡斯让他用刻度杯量取不同体积糙米(50l/100l/150l),比较它们的实际重量差异。这次他依旧用到天平,不过没有用标准砝码,而是用石子来代替。称重时,江奕发现糙米的重量并没有随体积成比例增加——比如他测出150毫升的糙米重量只有50毫升的27倍,而不是预期的3倍。他立刻用粉笔在地上画出重量随体积变化的曲线,并叫老师来看。

卢卡斯作出解释,这是因为米粒之间有空隙,米粒排列方式改变导致空隙率变化。他让江奕把米压紧后再测量,结果发现这时重量就基本成比例增加了。

通过这个实验,江奕明白了:体积和重量不一定成正比;物体堆积方式会影响测量结果;做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用图表记录数据更直观。

月末,豆子分类游戏加大难度——同时按颜色和大小对红白斑纹的花豆进行分类:

红斑面积>50为“红”,反之为“白”;

直径>6为“大”,反之为“小”。

江奕学会用透明网格纸覆盖豆子,以估算红斑占比。分成“红”、“白”两堆后,他再用筛子进行大小分类。

一次,他将一颗红斑499的豆子归为“红豆”,他觉得它已经很接近50了。接着他就受到老师严厉地批评:“分类标准必须绝对明确,严禁‘差不多’思维。药物剂量方面,再小的误差也足以致命。”

后续卢卡斯又故意混合48、49、50、51红斑的花豆,训练他严格按照规则分类。

这让江奕掌握了多属性复合分类、量化估算技巧,养成精确的条件判断力。

他用藤蔓绑住树枝两端,拼成三角形,按压各角,感受结构稳定性。之后他将四根树枝绑成矩形,轻拉即垮。“多一边反而更弱。”他得出结论。

他在湿润的沙盘上作画,用直木条画直线、弧形贝壳画曲线,手指沿凹槽轻轻滑动:他摸直线像伊甸园的滑滑梯,波浪线像美杜莎的蛇发。随后他被一双白手套蒙住眼睛,通过触觉来判断线条的曲直。

奖励是不同长度的树枝。

江奕尝试用两根10和一根25的树枝拼三角形,但是无法闭合,两条短边加起来够不到长边末端,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拼出五边形后,他按压各角时发现:边越多越接近圆。

他用吸管在沙盘上吹出弯曲线路,沿曲线槽推动木球,以此感受阻力的变化,又在急弯处拓宽槽道。他观察到,木球容易在拐弯处卡顿。

“正如交通工具在急弯处易翻车,”老师写拉丁文告诉他,“而在环岛弯道更安全。”

他醒来将备好的冰块放在瓷盘里,记录融化过程。临睡前,他握住冰块,切身感受冷量转移,写下掌心温度变化。中午,他耐心等候人工合成水沸腾,看蒸气顶开壶盖,再冷凝成水滴。

他试着并成功制作出一份三语对照表,认真介绍了固体、液体、气体,及相互转换的过程。

冬日清晨,他在作业本的背面临摹冰晶花纹。因为用心,所以他画得很精致,而他的字比画更多了几分纤秀。他用汉语书写因果链,用英语推导化学公式,最后用拉丁语作了首结构松散、文笔青涩的十四行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