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没钱那就筹钱或者借钱呗。
&esp;&esp;先从朝中大臣薅一拨,再从商人那边薅一拨,最后再让常泰从美洲那边再多送点金子过来,顺便让常泰扩大一下贩卖大清物品的力度。
&esp;&esp;不要盯着欧洲和美洲,像非洲那边还有东南亚地区以及印度那边甚至东夷也可以去卖。
&esp;&esp;不害怕卖给敌人,就怕没有人买,打枪人多,不怕没人生产。
&esp;&esp;而且康熙也写信给了路易十五皇帝,希望法兰西可以借一步贷款给大清,保证一年内还完。
&esp;&esp;七七八八的拼凑一起,建学校的初步可以完成了。
&esp;&esp;只有等着江南那边的布和丝绸以及京城这边的瓷器多出口一些国家,那么借的钱和资金就能很快回笼了。
&esp;&esp;只是没想到的是以为要威逼利诱甚至多费一些口舌的大臣第二天很多都主动乖乖上交的财产。
&esp;&esp;尤其是索额图和纳兰明珠。
&esp;&esp;“不会吃错了药吧?”康熙心里发毛,招来了梁九功问。
&esp;&esp;号称“百事通”的梁公公在康熙耳边轻声的说:“十一阿哥昨天去了索相府和明相府。”
&esp;&esp;这话一说康熙瞬间明白了。
&esp;&esp;“据说五阿哥九阿哥也去了找了郭罗家的人,十阿哥去找了法喀公爷和阿灵阿公爷,七阿哥找了钦天监的人,三阿哥找了印刷厂的人和一些汉人子弟,八阿哥找了户部的人还有一些王爷。”
&esp;&esp;康熙说不说来什么滋味,他本来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到的是背后回头发现孩子们也在使力。
&esp;&esp;“太子爷之前带着十一阿哥说了一些话,就在十一阿哥去找阿哥们商量去大臣家的时候。”梁百事继续低声的说。
&esp;&esp;把阿哥们都说的差不多,看着万岁爷感动的复杂的眼神,梁百事又道:“皇后娘娘也带着妃嫔们在开源节流,有娘娘会种菜,种的还不错,皇后娘娘说以后宫里就不必从宫外买菜了。”
&esp;&esp;“格格们绣了好多帕子,说可以拿去义卖。”
&esp;&esp;义卖一般出现在战争的事情,国家没钱了,后宫妃嫔们自己做的东西拿出去卖,名声好听了,钱也能拿到。
&esp;&esp;本来嘛,这事可说也可不说,可以简单说也可以复杂说,梁九功说的这么多也是看阿哥们实在努力的可怜,看着皇后带着妃嫔和格格们想着法的要节流,也是想让康熙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虽然挨了很多骂,但是孩子们和妃嫔们都在他身后看着他。
&esp;&esp;康熙也确实很感动,具体体现在他给每一个阿哥和格格,后宫每一个妃嫔都赏赐了东西。
&esp;&esp;拿到东西的妃嫔们有些莫名其妙,而阿哥们则是相视一眼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esp;&esp;虽然情况已经可以拿捏住了,但康熙一向不是低调的人。
&esp;&esp;他亲自写了一份信,给全大清的每一个子民的信。
&esp;&esp;告诉他们大清国库堪忧,但是不要害怕,他会想办法让大清度过难关,虽然大清为了抵抗外敌,军事防御上花了很多钱,虽然为了经济,大清花了很多钱在纺织厂和印刷厂,虽然为了教养,大清要建很多学校。
&esp;&esp;但是请放心,大清在康熙的带领下,绝对不会走歪路,也不会放弃每一个愿意读书,愿意参军的百姓。
&esp;&esp;穷不能穷军事,穷不能穷教育,大清为了不让百姓落后于外面的国家,为了不让热爱学习的学子没有学上,万岁爷愿意拿私库填补国库的空虚。
&esp;&esp;因为万岁爷相信大清的子民是好样的,大清发展军事是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像东夷那样的国家有侵犯大清的心思,大清发展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有着栋梁之材的百姓不被生活所埋没,大清的困难只是眼前,而大清和大清的百姓的发展是一辈子。
&esp;&esp;此份报纸一出,反响与之前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人甚至不是读书人,拿着报纸一遍一遍的读,一遍一遍的哭。
&esp;&esp;许多人自发的组织去到官府那边捐款,更有甚者想要自发的变卖家产来帮助大清渡过难关。
&esp;&esp;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有过一个例子,看着大家疯狂的样子,康熙只能让官府调查清楚,生活困难的人家不允许捐款有那个钱不如去让孩子读书。
&esp;&esp;第171章 外国人
&esp;&esp;民间自发的捐款给朝廷这事越来越大,康熙让每个县都紧紧盯着,这笔钱毕竟是普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