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黛玉看着自己沾染上泥土的手,气血上涌,一张小脸瞬间红扑扑的,嘴张了又张,“你,你个泼猴!”
&esp;&esp;林筠拉着黛玉跑到坑前,捏起一团沾了水的泥团,献宝一样啪的盖在黛玉手上,“一起!”这可是他好不容易配置出来的土与水的比例,最适合竹子这个季节生长了。
&esp;&esp;“姐姐你试试水会不会多了,我还能调的。”林筠认真开口道。可惜他还没实践过人参的种植,只能根据姐姐的反应来慢慢试,不过他会努力的!
&esp;&esp;黛玉:有没有可能,我是人啊啊啊……
&esp;&esp;泽芝欲言又止的看向方姨娘,方姨娘只笑了笑,“没事儿,我们那儿农家小孩儿也天天玩儿泥巴,身体也都没事儿的,动动才好呢,他们高兴就随他们的。”
&esp;&esp;高,高兴吗?
&esp;&esp;不对,重点是,姨娘您现在也不在农家了啊,少爷小姐也不是农家子啊……
&esp;&esp;作者有话要说:
&esp;&esp;贴心的姐弟俩:
&esp;&esp;1:
&esp;&esp;姐姐:弟弟不想吃药,那就扎针吧
&esp;&esp;弟弟:有没有可能,弟弟更不想扎针
&esp;&esp;2:
&esp;&esp;弟弟:会努力调出姐姐喜欢的泥巴的
&esp;&esp;姐姐:有没有可能,姐姐不喜欢玩泥巴
&esp;&esp;第3章 各有心思荣国府
&esp;&esp;经过前段时间的相处磨合,贾敏也越来越放心在分不开身的时候把两个孩子扔给方姨娘照看。
&esp;&esp;此时,筠哥儿和黛玉就在一起看书,对于筠哥儿安安静静坐下来看书而不是玩泥巴,黛玉十分满意,惹得方姨娘忍俊不禁,也和他们一起看书打发时间。
&esp;&esp;筠哥儿以后注定是要走科举的,因此筠哥儿哪怕是启蒙的书,也不是孝经,就是四书相关,而黛玉和方姨娘就是没有那么多顾虑了,可以全凭各自的喜好,当然,一切的前提都是林家的藏书足够多。
&esp;&esp;黛玉手里拿着一本方姨娘之前所看的农桑辑要,看着看着就抬头看了眼方姨娘,“姨娘,我看不太懂这个。”
&esp;&esp;方姨娘放下手中的齐民要术,笑道,“玉姐儿还小,又没接触过农桑相关的,不懂很正常。”
&esp;&esp;黛玉歪头深思,“姨娘之前一直在看这一本,现在看的也是农事相关的,姨娘懂农事吗?”
&esp;&esp;黛玉虽然看不懂具体的内容,但家学底子在那,清楚知道这些都是农业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除了姨娘,她只见父亲看过几次。
&esp;&esp;方姨娘目光有些放空,“姨娘没进林府前,家里就是种地的,那时候姨娘还满山遍野的跑,帮着家里种地呢。”
&esp;&esp;小孩子哪里懂种地的苦,黛玉和筠哥儿都来了兴趣,“种地好玩吗?”
&esp;&esp;方姨娘摇摇头,“种地很累的。”
&esp;&esp;黛玉有些疑惑,“可是姨娘现在即使不种地,也还在看这些书。”应该是喜欢的呀?
&esp;&esp;方姨娘笑了笑,只是笑容里包含着愁思,“总得有人种地的,有人种地,才有粮食,才能饱肚。”
&esp;&esp;“而这些农书啊,读了是能救命的。”
&esp;&esp;“救命?”
&esp;&esp;“是啊,救命……”方姨娘说,“我们农民只会种田,但那是本能,是熟能生巧,却并不成体系,也不懂其他,一旦遇到天灾之年,就会要命。”
&esp;&esp;十多年前,她还只有几岁的时候,就遇上了旱灾之年,颗粒无收……
&esp;&esp;那一年的印象太过深刻,她无法忘却那种饿得前行贴后背的感觉,粮食,作物,就是平民百姓的命。
&esp;&esp;“而书里,什么都有,或许并不完善,但总好过没有引导。”
&esp;&esp;“但难就难在,很多百姓并没有能力去学习。”只能种田,种田,还是种田,甚至种的田,还不是自己的。
&esp;&esp;他们家是幸运的,碰上来了好心的林家,那年过后,日子慢慢好转……
&esp;&esp;“农民太苦了,也太无力了,自那以后,我们全家都攒钱给四弟读书,他是我们家最聪明的,我也会跟着他认一些字,直到入了林府,家里书多,我也有了能任意读书的机会。”
&esp;&esp;
海棠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