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行密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四处征战很多时候都是亲自出征,从一个街头上的混混,经过数十年的奋斗,终于成了淮南的却不愿意,因为这件事,杨渥恨上了王茂章(杨渥这心胸有点小吧!)。杨渥快马加鞭,疾驰入扬州,见到了杨行密最后一面,杨行密当场决定把王位传给杨渥,然后好好地安排他的那些心腹一定要好好的辅佐他的儿子,保住淮南的基业。安排完了后事,杨行密没啥大的遗憾了,也就祥和安宁的走了。这一年杨行密五十四岁。杨行密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很高的,毕竟这个人白手起家建立了这么大的事业,打下了大唐江南的半壁江山,而且为人还算是不错的,咱们说他不错,按照现在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杨行密这个吴王还是很不错的,在杨行密的带领行淮南虽然前期进行过很多的战争,但是杨行密的出现却对于淮南政局的稳固和纷乱的提前结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杨行密执政之后对于淮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再说杨行密的人品,他曾经自己说过自己为人宽仁,不好杀生,这个自我评价基本上还是比较靠谱的,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杨行密平时为人比较厚道,有人偷了他坐骑上面的金子,他只是呵呵一下,没有杀人。他的随从行刺他,事后他只是杀了行刺他的那个随从,而其他的随从都还是和原来一样,该干啥干啥,没有搞株连那一套,毕竟他的这个随从平时都是很熟悉的,一个犯罪,其他人都逃不了干系,要是一般人早就全部一刀砍了,但是杨行密对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当然也有人说杨行密有称霸天下的能力,但是却没有雄心,说他小富即安,这一点主要的理由就是杨行密占据了淮南和长江一线之后就不太热衷于对外扩张,而且当朱温在中原搞事,劫持大唐皇帝的时候他没啥动静,也没有带兵勤王。其实这样的说法我觉得稍微有点理想化了,杨行密是个人他不是神,他做出一个影响很大的决定也是需要考虑很多东西的。在当时占据了淮南之后,他的地盘上就爆发了叛乱,他刚刚平定了叛乱就生病了,而他对于中原的朱温一直在进行牵制,好几次主动出击,但是无功而返,毕竟他的实力和朱温比起来还是有点差距的。他此时的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巩固刚刚确立的统治,好好地经营自己的地盘,将来实力强大了自然能够北伐中原,但是很遗憾上天没给他这个机会,仅仅五十四岁就病死了。不然唐末的历史应该会更加的精彩。
杨行密死了,杨渥在群臣的拥戴下继承了杨行密的一切,成为了淮南的新领导,新任吴王。杨渥这个人年纪轻轻,而且身边都是一群人精,这些人都是杨行密为他准备的辅佐大臣,但是杨渥对于这些辅佐大臣不感冒,觉得这些老家伙们看不起他,而且还抢了他的权力,他要夺回来。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君权和臣权的矛盾,这个矛盾的集中表现就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此时在杨渥刚刚继承的这个政权的内部也出现了这个问题。杨渥想要乾纲独断,而他的这些辅佐大臣也想着控制政权,徐温和张颢就是这其中典型代表。杨渥是个心高气傲的主,他的脑瓜说实话也比较简单,此时他看大臣们对他不够尊重,而且对他的权力也想动手动脚,于是他准备立威。立威找谁呢?一定要找一个杨行密时代的老人,这样才能起到作用,想了半天,他想到了一个现成的人,那就是之前他在宣州的时候跟他搭班子的王茂章。王茂章是个比较有名的老将,他在宣州不给杨渥面子,杨渥离开宣州的时候想要带上自己的部下但是王茂章却不同意,这个时候杨渥就恨上了王茂章。但是想要拿下王茂章不能直接就去打啊,于是就给王茂章下个命令:“宣州府库里的好东西给我运到扬州来。”之前杨渥在宣州不短的时间,宣州有啥他明白得很,当时他就想要,但是杨渥不给他,现在他成了吴王,这些东西都是他的了。可是王茂章接到命令之后,又给杨渥写了一封信,主要思想就一句话:“好好治国,别学陈叔宝。”这原本是一个老臣的拳拳之心,但是杨渥却是喜怒交集啊,喜的是他终于找到了借口,怒的是这个老头竟然把自己比喻成亡国之君陈叔宝。当即杨渥派兵进攻宣州,砍了王茂章。王茂章听说杨渥派人来打他,他长叹一口气,就算是能够打得过他也不能打,他也明白了这一件小事不过是杨渥干掉他的借口,索性也不守城了,带着亲信和家人投奔钱鏐去了。杨渥的人占据了宣州,这件事之后杨渥得意了好久,王茂章老将,名声显赫,咋样!还不是望风而逃,所以他觉得这件事能够震慑住那么老将们了。但是很快他发现了,他失算了。这些老臣们还是对他不搭不理,还是装出一副尊敬的样子,但是心里却没有一丝尊敬的意思。而且还有很多人为王茂章鸣不平,要杨渥做出解释,最后杨渥反而是弄得灰头土脸的,感觉很尴尬。为了夺回面子,杨渥准备开疆拓土,毕竟作为一个统治者,只有地盘的增加才能带来更大的好处,才能得到更高的荣誉,而且在一个乱世,尚武的年代,武力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不久天佑三年(公元906年)五月,杨渥派升州刺史秦裴带着大军西征江西一带的钟匡时(他父亲钟传刚死。)秦裴大家可能很熟悉,就是杨行密用顾全武
海棠情欲